端午 端,始也。指农历五月五日,亦称端五、端阳、端节、午节、重午、重五、地腊、天中等。这天有吃粽子(角黍)、竞龙舟、插艾悬菖蒲、饮雄黄酒、戴香包等习俗。端午节的起源, 长期聚讼纷纭。
端午节来源——纪念屈原说
这是流行最久广的说法。《续齐谐记》:“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, 楚人哀之, 每至此日,竹筒贮米,投水祭之。汉建武中,长沙欧回,白日忽见一人,自称三闾大夫, 谓曰: ‘君当见祭,甚善。但常所遗,苦蛟龙所窃,今若有惠,可以楝树叶塞其上,以五采丝缚之,此二物蛟龙所惮也。’ 回依其言。世人作粽,并带五色丝及楝叶,皆汩罗之遗风也。”《荆楚岁时记》: “屈原死于汩罗, 人伤其死,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。今之竞渡,是其遗迹。”
端午节来源——恶日说
自战国至西汉,人们总把五月五口视为 “恶月”、“恶日”,这天出生的孩子即为不祥之兆,有“男害父女害母”的说法。故此日必须驱邪除恶,遂有用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,作赤灵符着心前,以五采丝系臂,作续命缕等习俗的产生。
端午节来源——夏至说
按节令,五月五日正当夏至之时。此际人们蓄采众药,并蹋百草,插艾为人悬于门户之上,以蠲除毒气,又蓄兰沐浴,避邪防病,后渐演为节俗。
端午节来源——吴越民族图腾祭说
古代越族以龙为图腾。为表示他们的“龙子”身份,每年五月五日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, 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, 扔到水里献给图腾神,同时自己也吃;最后在急鼓声中划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, 在水上竞渡,既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,端午节及其各种习俗即由此而来。
另外,汉代五月五日还有纪念介子推、伍子胥、孝女曹娥、苍梧太守陈临等说。有关介子推一事,显然与寒食节来历相混,而其余诸说,仅为地方性习俗,影响十分有限。
//来源: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》-中国“节”主题库
有奖活动不容错过
▍“端午我知道”文化接力(6月4日-7日)
6月4日-7日 扫描下方“端午我知道”文化接力活动二维码,即可转发至朋友圈传阅接力,并邀请身边的朋友一起来参加。让知识得以传播,让文化得以传承。通过传阅接力,将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传递给身边的人。
——端午文化接力二维码——
读者可以将转发至朋友圈的截图发到“公共服务在线”微信后台,后台将随机抽选50名优胜者进行奖励。奖品为精美纪念版书签一套!
▍“端午我知道”文化知识竞赛(6月4日-7日)
6月4日-7日 扫描下方答题二维码,即可参与端午节文化知识竞赛,答题限时10分钟,每人一次答题机会!活动结束后,系统将根据答题成绩及用时综合评选出前100名优胜者进行奖励。奖品为精美文创品一套!
——答题二维码——
▍“我学传统文化”端午节(6月4日-7日)
传统文化征文活动现已举办第三期啦,本期以端午节为主题进行征文,读者登录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》(ctwh.cnki.net)学习并将学习感受记录成文,题材不限,活动组委会将根据参赛作品评选出5名优胜者进行奖励。奖品为精美文创品一套!
(来源于中国知网)